


我國風電發電量與裝機增速差距仍明顯
2012-01-18
根據2011年電力工業統計數據顯示,電纜管道密封系統2011年全年水、核、風等非火電2011年全年發電量占全部總發電量的比重則僅達17%,與裝機比重相差10多個百分點。裝機比重與發電量占比之間的差距,顯示政策上2012年一直突出的可再生能源發展“重質量、輕規模”的基調所收到的實際效果仍較有限。如果把水、核、風等非火電發電量放進非化石能源消費總量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的大盤子中來審視時,目前電纜管道密封系統各主要非化石能源發展仍顯疲軟。
綜合相關數據粗算,電纜管道密封系統2011年全年水電發電量達6626億千瓦時,核電、風電和太陽能發電量分別為874億、732億和32億千瓦時。按每千瓦時折合0.404千克標煤來換算,2011年全年水、核、風和光四大主體非化石能源消費量約合3.2億噸標煤,占到2011年全年能源消費總量(約34億噸標煤)的9.4%,這一數字比“十二五”11.4%的目標低出2個百分點。
國家電網能源研究院副總經濟師白建華對記者表示,能源消費不同于一般生活消費品,每增加一個百分點涉及層面較多。這意味著電纜管道密封系統要如期在“十二五”后四年彌合2個百分點的差距,任務仍十分艱巨。
這一艱巨性在具體細分門類上體現得更加明顯。如果將《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的水、風和光發電量目標,以及核電“十二五”裝機4100萬千瓦數字,與“十二五”能源消費41億噸標煤換算對比,到2015年,水電、核電、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占屆時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應分別約達7.2%、3.14%、1.5%和0.15%。而2011年,這四大能源發電量占能源消費比重則分別是7.87%、1.04%、0.87%和0.038%,兩組數字對比顯示,核電、風電和太陽能的差距相對最大。而將這些數字與2010年相關數據進行比較后則可發現,水、核、風和光2011年所占能源消費比重增加盡管有所增加,但增幅并不大,且其中最重要的水電占比甚至是下降。
“十二五”開局之年的2011年,包括水電、核電、風電及太陽能發電在內的非化石能源全年發電量占能源消費總體比重仍較低,特別是其中份量最大的水電和核電占比與11.4%目標下所對應的數字相差較大。而更多的可作為考量標準的統計數據,如發電設備利用小時數、新能源裝機增速等,加上新能源各個細分產業發展所遇到的各類瓶頸,則更進一步顯示出這些電纜管道密封系統差距的復雜性。一切的現實告訴業界,中國的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發展路途,仍然任重道遠。